■關註南粵中小企業
  廣東省近日出台穩增長政策,預計將為企業減負380億元以上,其中社會關註度一直比較高的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今年減免總額將超過20億元。
  更早前2013年11月出台的《廣東省政府關於進一步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和民營企業做大做強的意見》中也明確規定,要進一步清理、減免我省現有行政事業性收費。
  南方日報記者採訪發現,企業對政府及時施以援手“非常歡迎”。近日,南方日報與廣東省青年聯合會對“領航100”企業進行的一次調查中,不少企業表示:“省下的錢最想投入研發和增資擴產。”
  ●南方日報記者 唐柳雯 肖文舸 實習生 梁新娣 策劃統籌:謝思佳 盧軼
  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是責任還是負�
  “非常歡迎!”所有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的企業主幾乎異口同聲,表達了其對政府為企業減免稅費的期望。總部設在廣州的廣東紐恩泰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個擁有400名員工的製作生產銷售型企業。雖然去年實際繳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低於企業稅前利潤的2%,但該公司總裁兼總經理趙密升仍然覺得“壓力很大”。
  原來,伴隨著公司規模的日益擴大,趙密升漸漸發現,該公司繳納的行政事業性收費“盤子”也正變得越來越大。
  不過,趙密升卻顯得頗為“糾結”,因為他認為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背後體現的是企業社會責任,因而現行的企業行政事業性收費標準不無合理之處。“有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是企業應該繳納的,比如殘疾人就業保證金,這當然不能免;但是,那些較為不合理的收費就應該減免。”
  南方日報與省青聯的調查結果與趙密升的看法頗為吻合,約有86%的受訪企業負責人認為,行政事業性收費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不過,也有25%的受訪者提出疑問:市場經濟下為什麼還要交行政事業性收費?
  “我們首先得求生存,然後再考慮更高層次的社會責任。”東莞震興家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美滿不認同上述觀點,她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已經體現在其繳納的稅款里。“雖然政府體恤我們,這幾年也不斷在降低稅費,但在營業額下降的情況下,這部分費用依舊占比很大。”楊美滿坦言,由於經濟大環境的影響,其公司營業額持續下降,實際行政事業性收費負擔反而在加重。漢獅建築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揚禮與楊美滿持類似觀點,他反問記者:“我們本身就在交稅,為什麼還要交這些費?我認為這是全社會的責任,不應該只由企業來承擔。”
  儘管認為繳稅是企業義務,不少企業負責人還是向記者表達了希望稅費一同降低或減免的願望。廣東合地實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堂會)總經理張奎表示,去年企業上繳的各種稅費加起來占據了營業額的20%,“這個確實讓企業感覺負擔太重了”。
  堤圍防護費特種設備年檢費讓企業“鴨梨山大”
  說起名目繁多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企業負責人更是“倒苦水”。不少企業“抱怨”行政事業性收費名目過於繁雜。鄧揚禮說:“對於我們來說,直接說要交多少錢比較簡單,名目太多反而令人頭疼。”鄧揚禮說,像其公司這樣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尤感困惑,“我們沒有那麼多人手和政府來打交道”。鄧揚禮和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的許多企業負責人一樣,希望政府能夠減免某項給企業造成最重的收費,同時清理不該收取的收費。
  更有企業直接表示一些收費設置較為不合理。調查顯示,96%的受訪企業認為,堤圍防護費讓企業覺得壓力很大、負擔太重。“堤圍防護費比較高,去年占了營業額的千分之0.7。”楊美滿認為,其公司是出口型企業,“沒必要交這些費”。同時,她也對這些費的去處表示質疑:“儘管我們交了費,那些河道管理、排澇問題也沒有解決。(交費)不但沒有解決問題,還給企業帶來了負擔。”
  楊美滿的“牢騷”並非個案,同樣認為堤圍防護費應該減免的,還有鄧揚禮:“這個費用是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而成倍增長的,以前企業較小的時候沒覺得這個費有多高,現在企業大了,覺得確實是個負擔。”他坦言,這個費用並非不合理,但應該適當降低費率。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總裁辦主任蔣米仁則給記者報出了更為準確的數字:“公司一年要交300多萬元堤圍防護費。”
  事實上,早在去年底,省政府就曾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減負政策,規定自今年1月1日起兩年內,堤圍防護費按現行征收標準下調20%,並鼓勵地市出台相應政策。此舉在記者的採訪中得到了廣泛擁護。
  在南方日報和省青聯調查結果中,緊隨堤圍防護費後企業要求減負的是特種設備年檢費,81%的企業認為此項費用給企業造成了很大負擔;同時,該費用也是企業認為最應該減免的費用。
  此外,不少企業認為,在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中,最不理解工會經費的收取。張奎和來自潮州的廣東順祥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林偉河則表示:“工會費不合理,我覺得不應該收。”
  建議降低堤圍防護費和減少重覆環節收費
  當然,除卻“抱怨”外,也有企業根據其實際情況提出了合理意見和建議。“完全取消這些費用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有更多的優惠措施。”蔣米仁打開一份記錄企業上繳所有稅費的Excel表格,逐條提出建議:“可以降低堤圍防護費和教育費附加的比例,減少城市維護建設稅、印花稅等比例。減少重覆環節的收費,比如基建項目、規劃測量與竣工測量收兩次費,每次十幾萬元,收得太高了……”
  如此煩惱的背後,實際是因為“要用錢的地方還很多”。
  回顧近十年,企業越是經營困難,越會提出減輕負擔、減少稅費的訴求。特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深深影響到珠三角諸多企業生存發展之時,不少企業對自己賬簿上那份常常的稅費清單發出了感慨。有關政府也多次對企業負擔進行過調研、座談。
  在此次南方日報調查結果中顯示,如果政府免徵部分稅費,絕大部分受訪企業準備將這筆省下的資金投入研發和增資擴產。
  “現在,公司大約每年投入7%至8%的經費進行研發。稅費如果減免下來,我們可以用來進行對研發人員的獎勵和技術設備的購置上。”蔣米仁如是說。張奎則稱,企業不進行研發和改革就會被時代淘汰,目前公司投入每年經費的3%至5%到研發中,主要是進行一些學習培訓活動。
  也有不少企業認為,此外的用錢之處是提高員工福利。楊美滿直截了當地道出了個中關係:“不提高員工福利,員工就招不來;沒有員工就沒法生產,企業就沒法生存。”她表示,雖然公司一直在為員工加薪,但加薪幅度始終受限,趕不上物價上漲水平。
  無獨有偶,鄧揚禮也表示,人才是企業最大的資本,其公司也願意與員工一同分享節約下的稅費。  (原標題:省下錢最想投入研發和增資擴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h42mhbhd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